十二星座起源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学者将黄道划分为12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占天空的30°,并将其对应于一年中的12个月,从而创建了第一个已知的天体坐标系。他们将太阳在春分点升起的白羊座作为十二星座的起点。
随后,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开始观察天空,并将星星分成了不同的群组,给每个星座都编了一个神话故事。
到了公元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综合了当时的天文成就,编制了四十八个星座,并用假象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结合神话故事给它们起出适当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
现代黄道十二宫的概念,即太阳在一年中穿过的12个星座区域,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黄道有关。这些星座按照太阳移动的顺序排列,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十二星座体系。
星座文化在西方发展,与占星术紧密相关,人们将人生命运与出生星象联系起来。而在中国,星座的概念和命名方式与西方有所不同,东方有自己的星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