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也称为Hanyu Pinyin,是一种使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字发音的系统。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当时西方传教士开始使用拉丁字母来拟定汉语拼音。最早有系统的方案由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1605年出版的《西字奇迹》中提出。此后,其他西方传教士如金尼阁和马礼逊等人也创制了不同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世纪末,清朝末年的学者们提出了汉语拼音的概念,目的是提高汉字学习效率和推广普通话。汉语拼音的最终形式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制定,并在1958年被中国政府正式采用。
汉语拼音的设计基于国际音标,采用26个拉丁字母,并结合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以科学和直观的方式标注普通话的语音。1955年至1957年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一套汉语拼音方案,该方案于1958年得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公布,并于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汉语拼音不仅是中国文字改革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与外界交流的桥梁,特别是在海外华人社区和汉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