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化石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化石的硬度
真正的化石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用手指掐一下感觉“软绵绵”的很可能是仿制品。
化石的完整性
化石在形成过程中可能会有损伤,过于完整的化石可能是人造的。
表面痕迹
观察化石表面是否有人工痕迹,如氧化铁粉或泥土涂抹痕迹。
颜色和层状结构
真化石的颜色通常不单一,可能有层状结构;而假化石颜色单一,可能有人为涂抹的泥土。
化石与生物活动的关联
化石必须是由生物或生命活动的产物变化而来,无机沉积物形成的岩石不是化石。
保存环境
化石必须保存在岩层或沉积物中,通常是在自然出露或经挖掘而发现。
地质历史时期
化石应是地质历史时期(一般指新石器时代之前)的产物。
细节和比例
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
生物成因的化石通常在岩石上保存有炭质,有时可见特殊的生物结构。
科学分类和描述
对化石进行现代生物学的系统分类和描述,以确定其生物分类。
通过上述特征的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鉴定化石的真伪。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特例,如冷冻保存的猛犸象尸体,虽然未完全石化,但满足化石的其他条件,也可以被视为化石。